五月山村绿意浓,竹梢摇曳变“金箍”。5月12日,在贵溪市耳口乡曾家村一座闲置的民居内,40来岁的村民崔凤琴与五位“竹编姐妹”正手持剪刀、塑料绳,将一捆捆被视为“废料”的竹梢修剪、捆扎,在欢声笑语中赋予它们第二次生命。原本散落山林的竹梢,经巧手编织后,化身一把把实用的生态扫帚,成为当地“变废为宝”的生动注脚。
曾家村被群山环抱,千亩竹林随山势起伏,每年竹农砍伐时,大量竹梢被当作废弃物堆积。“这些竹梢被砍下来后都是烂在地里,遇上雨季,马路边、沟渠里全是,堵塞水流不说,还容易滋生蚊虫。”贵溪市吴河生家庭农场负责人吴河生说,把这些竹梢捡来,能用的就带回去利用,不能用的就把它清理好,特别是沟道里的,这样解决了沟道堵塞问题。
转机始于今年初,耳口乡党委、乡政府联合市林业局开展“竹产业生态化转型”调研,发现竹梢虽细,却因纤维柔韧、末端自然分叉的特性,是制作扫帚的天然材料。“废弃竹梢若加工成扫把,价值可提升20多倍。”这一发现让吴河生眼前一亮。在政府牵线下,他的家庭农场率先试水,将废弃竹梢回收再利用,既解了环境之困,又辟出增收新路。
走进吴河生家庭农场的扫帚工坊,竹香扑鼻。崔凤琴等人熟练地将竹梢分拣、修剪,将粗壮的硬头黄竹梢作为主枝,细软的凤尾竹梢作为配枝,再以“三股穿插法”捆扎成型。“以前在外打工顾不上家,现在一天能扎40多把扫帚,赚120多元,还有空接送孩子上下学。”她笑着展示刚扎好的扫帚。
为提升效率,农场引入半自动化捆扎机,并探索出“家庭农场+农户”模式。农场统一收购竹梢、提供设备,农户按件计酬,日结日清。72岁的吴菊英老人虽年岁已大,却能灵活地将竹梢分拣成束,“一天赚五六十元,活动筋骨还打发时间,比在家打瞌睡强多了!”
据统计,目前该工坊日产扫帚超500把,成本约3元/把,售价8元至15元,货品现在是供不应求。吴河生算了一笔账:“竹梢回收价每斤0.2元,农户扎一把扫帚原料成本不到1元,农场提供场地和技术,利润按比例分成,很好实现了‘资源变资产、废料变财富’。”
大江网(中国江西网)版权与免责声明 |
1、本网所载的文/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我们不对其科学性、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2、本网站内凡注明“来源:大江网(中国江西网)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,版权均属“大江网(中国江西网)”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。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:“大江网(中国江西网)”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3、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、图片、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,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,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,或不应无偿使用,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,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,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。
4、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、图片等资料,如需转载使用,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。
※联系方式:大江网(中国江西网) 电话:0791-86849032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