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
为配合江西省最美基层文化工作者评选工作,近期我市决定在全市开展“文化梦百姓梦”寻找最美基层文化工作者活动,本报从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,通过寻找、推荐最美基层文化工作者,推动我市城乡基层文化建设;通过反映基层文化面貌的显著变化,生动展现千千万万默默耕耘的文化工作者扎根基层、甘于清贫、执著奉献的品格,使得全市上下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文化服务工作,丰富服务内容和服务载体,进一步改善城乡基层文化生活。
人生如戏,戏如人生。在彭园兰的相册里,有一张已经泛黄的黑白照片。照片中居左的一位作小生扮相,剑眉星目,透出一股英武之气。这张30多年前的老照片,正是彭园兰在姚家戏班时的演出照。时空流转,当年的“英俊小生”如今已年届60,退居幕后多年,但赣剧情结已慢慢沁入她的骨子里,正如她依然熟稔的一招一式、一颦一笑。
执著赤子情
从21岁嫁到新田村,彭园兰就加入姚家戏班,开始跟着来自上饶、余江的师傅们学戏。从小看着赣剧长大的她,终于可以一圆儿时的梦想。可好景不长,1982年,姚家戏班因“无米之炊”,被迫解散。但是,彭园兰不甘心就这样放弃赣剧,于是开始从各村网罗跟她一样爱唱戏的村民,成立了一个新戏班子,就是现在的罗河镇青年赣剧团。
从那时起,彭园兰就退居幕后,主要承担起带班的工作。戏班成立之初,很少接到演出任务,她只好组织演员们搭台开唱,靠卖门票惨淡经营。为了不让赣剧团解散,她带头放弃薪水,又四处奔走接活干、拉赞助。慢慢地,彭园兰开始接到一些乡下唱堂会的活,周边一些村组有老人过生日,或新戏台开台、修编祖谱,都会请剧团来演出。演出一般是3天4夜,唱7场,戏演在哪里,演员就吃在哪里、住在哪里,条件十分艰苦。剧团没有车辆,换场时要搬运道具、服装,彭园兰只有带着演员们用车推、用手抬、用肩扛。
剧团一年演出8个月,集中在春节前后的几个月时间。剧团人员大多是农民,农忙时下地,农闲时演戏。彭园兰与剧团的演员们都是签长约,“开不开锣都要发钱”。剧团最萧条困难时,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。当时,剧团只有七八个演员,有时人员实在转不过来,奏乐的人都得跟着跑龙套。演出市场很小,一出戏报价不到1000元。除去必要的开支,赚不到钱不说,有时候彭园兰还得倒贴一点。但再苦再累,30年来,彭园兰一直执著地守护着赣剧团。她说,艰难的时候,也想过散伙,“还是对赣剧有很深的感情,要放弃实在不舍得。”
青春不老心
罗河镇青年赣剧团可谓名副其实的“青年军”。剧团32名演员中,年纪最大的45岁,最小的才18岁,有几个还是上饶戏剧学校毕业的科班生。青年演员舞台经验少,剧团就采用以老带新的模式,由几个台柱子做新人的兼职师傅,将演出舞台作为排练场地。上午排练,下午晚上就登台演出。
同时,剧团排演的剧目也在“年轻化”。彭园兰每年都会专门请师傅来编写一些反映当下农村生活的新剧本。“不只是传统剧目,我也可以演现代小品,有反对赌博的,计划生育的,还有建设新农村的。”彭园兰如数家珍。《王小二过年》、《拆院墙》等一大批优秀的新剧目,写的是农民身边的事,唱的是农民心里的话,所以演出朴实亲切,大受欢迎。
为了提升剧团形象,彭园兰还先后从演出收入中拿出10多万元,添置了灯光、显示屏、音响等设备,力求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。如今,罗河镇青年赣剧团在附近几个县市农村影响力很大,经常还是这边演出没结束,那边电话就来催了,最多的一次曾接连演出了一个月。剧团演出足迹遍布资溪、东乡、万年等10多个县市,演出场次越来越多。
2012年6月,罗河镇青年赣剧团被省委宣传部、省文化厅授予首批“十佳民营文艺院团”。去年底,彭园兰的剧团承接了省里的送戏下乡任务,到周边乡镇演出50多场次。“有了政府的关心和扶持,我们更有信心把剧团发展好。”彭园兰说,她的梦想是把罗河镇青年赣剧团建成一个可以长年演出的舞台,“可以将传统剧目的精华片段单独演出,用赣剧的魅力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,让赣剧再续辉煌。”